习近平同志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句话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肩头的重任。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放眼全球人类社会正在急速向新的社会形态即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转型。中国的转型进程与教育密切相关:一是中国面临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双重转型,双重转型带来的阵痛和挑战同时并交织发生;面临由于教育理念、体制、模式、内容、方法改革的滞后造成的人才和国民总体知识、技能、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准备严重不足。二是中国40年中从GDP不到美国十分之一快速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已处于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风口浪尖之上,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挑战之多元、复杂,历史罕见,全球罕见,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和培养、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快速转型的最大瓶颈。通过教育转型,走出瓶颈,既迫在眉睫,更需要相当长时间。即使是正确的教育改革,其效果的显现,也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
二、新的教育生态向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提出了严俊挑战
服务于工业化社会的传统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重心是人的青少年阶段,模式是封闭的工业化流水作业,统一规格、统一内容、统一模块、统一考核,教育板块化,板块之间森严壁垒、难以逾越,等等。今天,传统教育理念、制度、体制、内容、模式、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经济和社会急剧转型带来的全民、多样、多重、终身的学习需求和教育需求。引领中国特色经济和社会转型的五大理念中创新为首,可是,我国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主要精力都用在培养、考核学生背诵和复述一系列标准答案的能力,并以此最终决定学生学业乃至一生的命运,有些学校成了限制而不是培育我国国民和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冲动和创新能力的地方。这种状况会长期拖住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转型的后腿,而且,希冀我国依靠全民总体素质和人才的数量、质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走到世界前列,跨越全球化重重障碍,引领全球化进程,也将步履艰难。经济和社会转型呼吁教育本身必须转型,呼唤一场新的深刻的教育改革。
三、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教育转型
面对新时代新特点,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不能固步自封,止步不前,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办最负责任教育”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发展创新型素质教育,为学生实现人生出彩搭建平台。针对未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采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重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应广泛采取案例式、问题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材结合案例,课堂对接社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地能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核心专业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应用能力。于是,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了解学生要什么,只有了解学生所需,才能提供学生所求,所以教师必须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新时代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征;第二,了解自己有什么,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不断加强学习与充电,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体验,都要下苦功夫,教师要走在专业创新的前沿,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长流水;第三,了解知识怎么教。每一位教师,都身兼两个专业,一是自己教授课程所属的专业,二是教育学专业,这是所有教师应该必备的共同专业。一个好的教学工作过程就要以心换心,用最适合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的能力。